《老子道德經》的:「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全章就是反對「刑殺審判」的神示。這一章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反刑殺」論述,強調沒有任何人可以用死刑去殘殺別人,這也證明老子質疑「生死審判權」的正當性,也質疑「刑殺」的正當性。
所以在老子的神示中,任何人都沒有審判別人的「權力」,連神本身都沒有「刑殺審判」的「權力、神權」。老子說天道上帝是「長而不宰」,意思是生長萬物,卻不宰制萬物的泛生者,「不宰」就是說,天道沒有、也不施展宰制萬物的「權力、神權」。
俗師不辨「心、性」之別,講修行,滿口都是一個「心」字,妄以為在這個「心」字上下功夫,便能有大成就,卻不知在「心」上用功,只是緣木求魚,了不可得;又如火燒空鍋,終致鍋破火滅,上下四方全無是處。
《道德經》講「復命(復返命性)」,《中庸》講「盡性(盡其性)」,《佛經》講「眾生皆有佛性」,這都是講「性」不講「心」。
《道德經》的成道法門是「觀察」,「觀察」有兩種,稱為「二觀法門」。
第一:「觀察」是觀察本體的隱微奧祕,這叫「觀眇」,「眇」就是隱微,著重在「理解」,要從研經明道的神哲學探討開始。
第二:「觀察」是觀察本體的呼叫,這叫「觀噭」,「噭」就是呼叫,著重在「踐行」,要從拜道行善的力行實踐開始。
《大般涅槃經》主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這就是「眾生皆有佛性」的重要依據。
現在佛教從上到下,開口就是「眾生皆有佛性」,好像這是很基本的佛法概念,但佛教早期傳入中國時,沒有僧人敢講「眾生皆有佛性」,一般人更不敢講「眾生皆有佛性」。
有南方僧人問六祖惠能的弟子南陽慧忠國師說:「不知道你的『佛心』和『佛性』是有分別還是沒有分別?」
南陽慧忠國師回答說:「迷即別,悟即不別。」意思是如果你迷失了「佛心」和「佛性」就有差別,如果你開悟了「佛心」和「佛性」就沒有差別。
【心和性不同】
1.「心」不是「性」,「心」從父母血肉而來,是「心識」,是意識的思維作用。
2.「性」不是「心」,「性」從本體泛流而來,是「神性、靈性、佛性、理性」。
商朝人認識上帝,商朝人甚至認為自己是上帝派來的玄子化為貓頭鷹,和有娀國公主簡狄生下的後代:「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商朝人很驕傲,因為東方中國紅土大地上,只有他們是半人半神的血統,其他民族都只有凡人的血統,甚至其他民族在他們眼中都是野蠻人。
佛教禪宗講「明心見性」,我們先看一段五祖弘忍的主張:
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論》:「但於行住坐臥中,常了然守本真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萬法不出自心。……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鍊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王陽明(王守仁)的《傳習錄》記載:「先生游南鎮,一友人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龍華三會」佛教舉辦神學大辯論,勝者掌元頭教,敗者皈依】
佛教一直認為自己的佛法最高,能勝過一切外道,所以宣稱在未來要主辦所有外道都能參與的「龍華三會」,並宣稱在會中會出現新的世界宗教精神領袖,也就是救世主。
這位宗教精神領袖要被尊稱為「當來下生」的「彌勒」,佛教很有自信他認為,自己推出的人選必勝,因此經常宣稱彌勒必是出自佛教。
第 1 頁,共 2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