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台南「吉貝耍」是一個諧音為「雞被耍」,而受外來觀光客長期暗中嘲笑的地名,但這個地方本名應是「閣皀山」,根本不是「吉貝耍」。

「閣皂山」這個地名,荷蘭殖民之前的台灣大明人,是唸成「Cabessan閣皀山」,「閣皀山」就是現在江西的「閣皂山」,江西的「閣皀山」現在稱為「閣皂山」,明朝江西「閣皀山」的道士來台,把祖庭建在台南地區,於是稱呼當地為「閣皀山」。

「Ca是「閣,讀音近於ㄍㄚˉ/gā /嘠,和客家話鴿子的鴿讀音相同」;「be」是「皀,讀音ㄅㄧ/bī/逼」, 「san」就是「山」。荷蘭人則寫成「Cabessa」,荷蘭人寫的「Cabessa」就是「Cabessan閣皀山」,根本就不是什麼「吉貝耍」。

 現在台南「閣皀山」大明人後代,唸「閣皀山」就是接近荷語的「Cabessa」,,閩南人則唸得比較接近「KabUaSua」中間的「皂/皀」,轉變成語助詞,聽起來與「閣山」無異,但江西的「閣皀山」同樣也簡稱為「閣山」。

「閣皀山」在明初張以寧的詩裡出現過,該詩題目為《過臨江望閤皀山》:「閤皀山青瑣夕霏,仙翁舊舘尚依稀;歸來倘似遼東鶴,愁殺千年老令威。」

由此可以證明朝初年甚至更早之前,江西現在的「閣皂山」可能稱為「閤皀山」,而不是「閣皂山」。《正字通》:「閤與閣通。」由於張以寧的詩是在明初寫的,其山為「閣皀」而不是「閣皂」。所以現在大陸江西的「閣皂山」,在明代就是台灣大明人稱的「Cabessan閣皀ㄅㄧ/bī/山」,而不是現在所稱的「閣皂ㄗㄠˋ/zào山」,台灣大明人的「Cabessan閣皀ㄅㄧ/bī/山」稱呼才是明代甚至比明代還要更早之前的真正稱呼。

至於「吉貝耍」這三個荒唐的字,是從那裡來的,很多台灣南島主義的歷史學者,都刻意打模糊仗,說是清朝某文獻上曾出現「吉貝耍」三個字,所以「Cabessa」就是「吉貝耍」。

但沒有人能保證那清朝某文獻上面出現的「吉貝耍」三個漢字,真的就是指台南「閣皀山Cabessa」,況且人家台南大明人是在荷蘭殖民之前,就說是「閣皀山」,你憑什麼用毫無根據的清朝的「吉貝耍」來改變一個當地明確的地名。

「閣皀山」會被搞成可笑的「吉貝耍」,有人認為那是當時的研究學者,因為無知而附會出來的。但是一個如此明確的「閣皀山」地名,只要精於漢學和幾種漢語的人,至少一聽就知道第一個字的音是「閣」,根本就不會唸成「吉」,敢做研究的學者,就不應該沒有這種基本學術程度。因此「閣皂山」被改成「吉貝耍」,絕不是不小心弄錯,其實是帶有宗教和政治意圖的惡意篡改。

1.在宗教意圖上,用「吉貝耍」篡改「閣皀山」地名,是要讓「閣皂山」變成「番名、南島原住民名」,以掩飾「荷蘭基督教恐佈主義軍團」在台灣進行宗教恐怖主義,在台灣殘害大量漢人,和迫害台灣道教的罪行,以免引起在台灣人數最多的廣大漢人和道教信徒的憤怒,因而不利於其他基督教在台灣的傳教工作。

2.在政治意圖上,用「吉貝耍」篡改「閣皀山」地名,是要讓「閣皀山」變成「番名、南島原住民名」,以掩飾在荷蘭殖民台灣之前,台灣平地各「社」的所謂平埔族,其實全都是漢人的歷史事實,藉此製造荷蘭殖民之前,台灣無漢人的假象,以達成和中國大陸切割的目的。

所以用「吉貝耍」篡改「閣皀山」地名,其實是某些宗教和政治團體的連手操作,目地就是要消滅台灣大明漢人的歷史,以遂行其宗教和政治的目的和野心。

台灣台南「閣皀山」根本就不是「吉貝耍」,「閣皀山」在荷蘭殖民之前的原始住民是大明漢人,根本不是「西拉雅南島原住民」,台灣台南「閣皀山」的大明漢人和其他各「社」的大明漢人,早就是台灣真正的主人,也是具有光榮歷史的偉大漢族族群,他們的祖先在台灣曾建立「明代王國.建文王朝」,這個漢人國家有自己的道教宗教信仰,也有自己的政治議會制度,荷、德、英...等歐洲多國,都和這個國家有過外交活動,他們的國王長期統治台灣,一直到鄭成功來台才結束。

「閣皀山」被篡改成「吉貝耍」,我們只能很遺憾地說,台灣人現在全都被某些宗教和某些政治團體耍了,尤其那些台灣大明人的後代,竟然還從「漢人」被耍成「南島原住民」,連種族都被清洗改造了,真是天理何在?公義何在?而這也是台灣的基督教和民進黨,以及南島主義的偽歷史學家,不敢讓台灣人知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