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原文是商末的散文和短詩,根本不是哲學。我們已經公告了很多篇《易經》的散文和短詩譯文給讀者檢驗,足以證明我們所說的,沒有半句是虛言。

但是有很多教《易經》的哲學巫師,現在開始在大學課堂裡改口說,老子講堂說得沒錯,《易經》原文確實不是哲學,也沒有哲學,但孔子作的《易經.系辭上、下》裡面,就有論及「道」和「陰、陽」的哲學。

為了證明這些哲學巫師,是見風轉舵的欺人之輩,我們現在把《易經.系辭上、下》兩部份有關於「道」的文字,全部列出來分析,讓大家可以一次就看清,過去儒家和這些搞《易經》的哲學巫師,是如何地把《易經.系辭上、下》扭曲成哲學,來欺騙世人了。

壹、《易經.系辭上》共有十七個「道」字。所有的十七個「道」字,全都不具「本體」概念。

以下我們將這十七個「道」字,作詳細分析,證明《易經.系辭上》根本就沒有「本體」哲學的理論,所以《易經.系辭上》根本就不是哲學,過去引述《易經.系辭上》把《易經》說成是哲學著作的學者,根本是吹噓的。

1.乾道成男:這是指「乾天的道理,生成了男人。」

2.坤道成女:這是指「坤地的道理,生成了女人。」

3.三極之道:這是指「三才的至極道理」

4.天地之道:這是指「天和地的道理。」

5.道濟天下:這是指「用前述天和地的道理來濟助天下。」

6.晝夜之道:這是指「白天和夜晚的道理。」

7.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指「一個陰加上一個陽,就是易經的道理」,這句話只是像「一個白天加上一個夜晚,就是一天」那般的幼稚道理,根本不是哲學。

8.君子之道:這是指「君子所行的道理(道術)。」

9.道義之門:這是指「道理和仁義的門。」

10.君子之道:這是指「君子所行的道理(道術)。」

11.顯道神德行:這是指「彰顯道術,變化其德行。」

12.變化之道:這是指「變化的道理。」

13.聖人之道四焉:這是指「四種聖人的道理(道術)。」

14.聖人之道四焉:這是指「四種聖人的道理(道術)。」

15.冒天下之道:這是指「遍覆天下人間的所有道理。」

16.明於天之道:這是指「天的道理。」

17.形而上者謂之道:這是指「事物的原理。所以在落實到有形物時會成為器。」

以上《易經.系辭上》十七個「道」字,所涉及的論述,毫無系統,也根本沒有一句是哲學的系統性論述,最多就是在講《易經》可以占卦「理由」,是用來推銷《易經》占卦的話術,這種推銷話術,連最樸素的哲學思考都稱不上,根本不是哲學。

以下我們將《易經.系辭上》十七個「道」字,再作詳細分析,讓大家明白過去那些哲學巫師,是用什麼方法將他們附會成哲學的。

一、「1.乾道成男。2.坤道成女。」

這是很幼稚的「男女不同源」的生成概念,認為男人是按「天」的道理生的,女人則是按「地」的道理生的,沒有人應該去相信這種「男女不同源」的荒誕不平等生成概念。

這裡「乾天道、坤地道」的「道」,很明顯只是天和地的一種「道理」,並不具本體的概念,所以這裡講的「乾道、坤道」這兩種「道」,不但不是統一的「道」,甚至是「天、地二元」的「二元異道」。

二、「3.三極之道」

這更是明顯地出現「三元異道」的概念,「天、地、人」三者各自行成自己的「道理」。由於《易經.系辭上》並沒有「天、地、人」三者,是由某一統一物所生成的更高概念,所以這裡講的「三極之道」,不但不是統一的「本體道」,甚至是「天、地、人三元」的「三元異道」。

三、「4.天地之道」

這是指「乾天道、坤地道」的「道理」。由於《易經.系辭上》並沒有「天、地、人」三者,是由某一統一物所生成的更高概念,所以這裡講的「天地之道」,不但不是統一的「本體道」,甚至是「天、地二元」的「二元異道」。

三、「5.道濟天下」

這裡是講,用前面的「天、地、人」的「三元異道」來濟助天下,由於《易經.系辭上》並沒有「天、地、人」三者,是由某一統一物所生成的更高概念,所以這裡講的「道」,不但不是統一的「本體道」,甚至是「天、地二元」的「三元異道」。

四、「6.晝夜之道」

這是指「白天、夜晚」的道理,所以這裡講的「晝夜之道」,不但不是統一的「本體道」,甚至是「晝、夜二元」的「二元異道」。

五、「7.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是最常被儒家和哲學巫師用來吹噓《易經.系辭上》具有哲學的一句話。其實這句「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接續前面「晝夜之道」而講的,其「陰」是「夜晚」的概念所形成,「陽」則是「白天」的概念所形成的簡化概念。

很多搞《易經》的哲學巫師說,《易經.系辭上》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具有「陰陽對立統一」的概念,這根本是胡說的。

《易經.系辭上》中,根本就沒有「陰陽對立統一」的任何論述,《易經.系辭上》中,不但沒有任何「陰陽矛盾對立」的論述,也沒有「陰陽統一」的論述。

「陰陽對立統一」的概念,其真正源頭是出自於《老子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根本不是出自於《易經》。

《易經.系辭上》中雖然講到「一陰一陽之謂道」,可是並沒有講這「一陰」和「一陽」具有老子講的「負、抱」的「正反對立統一」的特性,也就是說,《易經.系辭上》中的「陰、陽」和「晝、夜」,也就是和「白天、晚上」一樣,是自然而然接續的變化;在《易經.系辭上》中的「陰、陽」根本就不具有哲學上的「對立」的概念。

《易經.系辭上》中的「陰、陽」,就像早上到下午的變化是「接續」的,並不是「對立」的,我們現在看到「陰、陽」兩字,就自然會產生「對立」的觀念,那是從《老子道德經》的「負陰、抱陽」哲學觀念所生的,因為老子把「陰、陽」講成是「負、抱」,所以,我們現在才會看到「陰、陽」就出現一正一反的「對立」觀念。

所以「陰、陽」出現一正一反的「對立」觀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哲學觀念,古人根本就沒有「陰、陽」是「對立」的觀念。

古人見到「陰、陽」就是從夜晚到天亮的「接續」概念,根本不會把「接續」的夜晚和天亮,當成是對立的東西,所以《易經.系辭上》中的「陰、陽」絕不是「對立的陰陽」,而是「接續的陰陽」。

《易經.系辭上》上根本沒有一句話在講「陰、陽」是「對立」的,所以《易經.系辭上》中的「陰、陽」,根本就沒有「對立」觀,那是哲學巫師把老子「負陰、抱陽」的哲學思想,附會到《易經.系辭上》,用來騙人的。

所以《易經.系辭上》的「一陰、一陽」根本就沒「陰陽對立」的概念,既沒有「陰陽對立」的概念,就當然不會有「陰陽統一」的概念。

「陰陽統一」的概念,同樣也是那些哲學巫師,把《老子道德經》的「天道統一概念」附會到《易經.系辭上》的「陰、陽」上面的,《易經.系辭上》根本就沒有一句話是講「陰陽統一」的。所以哲學巫師說《易經.系辭上》有「陰陽統一」的概念,也是用來騙人的。

《易經.系辭上》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和《易經.系辭上》所講的「晝夜之道」一樣,只是一般普通人都具有的,非常幼稚的「白天、夜晚」是連接在一起的概念,這樣幼稚的「一陰一陽」概念,和哲學「陰陽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一點關係也沒有。

在《老子道德經》的哲學出現之前,「陰、陽」不被視為是「對立」的,因為「對立」的哲學觀沒有被建立,人們即使明知「陰、陽,畫、夜」是不同的東西,但也沒有被建立成「對立、統一」的思想。

所以《易經.系辭上》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講「一個陰加上一個陽,就是易經的道理」,根本不是講「一個陰加上一個陽,就是宇宙的道理」。

如果硬要把「一陰一陽之謂道」,誇大解釋成「一個陰加上一個陽,就是宇宙的道理」也頂多只有講到「陰、陽」像是「白天、夜晚」一般,是「連接而共存於宇宙」,根本還沒有進入到「陰、陽」是「既對立又統一於宇宙」的哲學層次。

「陰、陽」兩個字,是在《老子道德經》中,才被建立為「既對立又統一」的概念,《易經.系辭上》根本就沒有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的論述,所以《易經.系辭上》的「陰、陽」兩個字,是一種「陰陽接續」的「陰、陽」,而不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

所以那些說《易經》有「陰陽對立統一」的哲學巫師,其實是把《老子道德經》的思想,抄到《易經》裡面去講,這其實是一種學術變造,也是一種欺騙行為。

《易經.系辭上》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無論如何擴張解釋,最多也只能擴大解為「一陰、一陽就是宇宙」,但在「一陰、一陽,就是道」之中,也只僅是「一個白天加一個夜晚,就是一天」那般「一陰加一陽,就是宇宙」的傳統簡陋「陰陽接續」想法罷了,根本不存在老子哲學中的「陰陽對立」哲學概念。

就像我們在哲學上講「宇宙是由對立的善和惡所構成」或「對立的善和惡就是宇宙」時,每一個人都會認為這是「善惡二元論」,絕不會認為是「宇宙一元論」。

所以說,如果有人想要把「宇宙是由對立的善和惡構成」或「對立的善和惡就是宇宙」硬講成是「宇宙一元論」,別人也不會相信;即使他同時又提出「善」是其中至高的領導者,別人也不會相信這種「不純善」的構成,是「宇宙一元論」。

所以《易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概念,根本不存在「矛盾律、統一律」,《易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概念,既然根本不存在「矛盾律、統一律」,事實上連「宇宙二元論」都談不上。

所以說,過去講《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思想,具有「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根本就是那些哲學巫師,偷拿《老子道德經》的「陰、陽」思想,附會到《易經》上面,用來騙人的。

這也是他們講《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具有「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時,無法以自己《易經.系辭上》的內容來證明,而必須引用《老子道德經》來協助他們論證的原因。

六、「8.君子之道。10.君子之道。」

這明顯講的是君子的「道術」或君子的「道理」,所以這裡講的「君子之道」,根本不是「本體道」。

七、「9.道義之門」

這更明顯地講前面「崇德而廣業」的「道義」,所以這裡講的「道義」只是道術和義理,根本不是「本體道」。

八、「11.顯道神德行」

這是指「彰顯道術,變化其德行。」神,就是變化,所以後文才會引:「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所以這裡的「道」是指占卜的「道術」,根本不是「本體道」。

九、「12.變化之道」

這是指「變化的道理。」根本不是「本體道」。

十、「13.聖人之道四焉。14.聖人之道四焉。」

這是指「四種聖人的道術」。這四種道術是:「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根本不是「本體道」。

十一、「15.冒天下之道」

這是指「遍覆天下人間的所有道理」。這裡講的是用《易經》占卦的「道術」可以含蓋世界上的所有「道理」,根本不是「本體道」。

十二、「16.明於天之道」

這是指明白「天的道理。」《易經.系辭上》的「天」,是和「地」並列成為「乾、坤」的,《易經.系辭上》中,根本就沒有由「道」來統一「天地、乾坤」的思想,否則易經就會像老子哲學那樣,以「道」為哲學主體,而不會一直在「天地、乾坤」的二元論中打轉了,所以這裡「明於天之道」是局限於「天」的「道理」,根本不是「本體道」。

十三、「17.形而上者謂之道」

這裡講的「道」是指「有形事物的原理」,因為這個「原理」並不具有「物質的形式」所以說是「形而上」。

「形而上者謂之道」這句話全文是「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形而上者謂之道」這就像我們即使講「花器形式之上的道理」一般,仍然還是局限在講「花器」的「原理」,並沒有深入去講到「現象世界的本體」。

《易經.系辭上》的「形而上」並不是指「本體」,因為《易經.系辭上》並沒有「天地萬物」是統一的「現象世界」的概念。

《易經.系辭上》甚至連「天地、乾坤」和「陰、陽」和「白天、夜晚」都沒有統一成「現象世界」來和「本體」形成對立的概念。

《易經.系辭上》的「天地、乾坤」和「陰、陽」和「白天、夜晚」,都只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不同形態觀念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東西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形而上」道理,這些「形而上」道理各自不同,根本就沒有形成共同的「形而上」,這些不同的「形而上」道理,就連基本的「共性」概念都沒有。

所以把《易經.系辭上》的「形而上」說成是「本體」,把「形而下」說成是「現象世界」,根本就是一種誇大的吹噓,根本就和《易經.系辭上》的內容完全不同。

《易經.系辭上》裡面的「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就只是講所有不同的「器物」,都有不同的形成「道理」罷了,根本和哲學的「本體、現象世界」毫無關係。

《易經.系辭上》裡面的「器」這個字,所表示的,就是各種不同形式的「器物」,這個「器」字,根本不能簡化為「物質」這類更深入的概念。

即使《易經.系辭上》裡面的「器」,最後掰成由「金、木、水、火、土」等物質所構成;這「金、木、水、火、土」,也依然沒有在《易經.系辭上》中,統一成「現象世界」的概念。

連「金、木、水、火、土」都沒有統一成「現象世界」的概念,所以更不用說「器、器物」這個概念,會是「現象世界」的概念了。

既然《易經.系辭上》並沒有「現象世界」的概念,當然就不會有內在於「現象世界」的「本體」概念;所以《易經.系辭上》的「形而上、形而下」根本就不是指「現象世界」和「本體」世界;《易經.系辭上》的「形而上、形而下」的「道」,只是講每一個器物中,都有形成這個器物的「道理」罷了。

《易經.系辭上》根本就不在「陰陽對立」的概念,所以就不會有「陰陽統一」的概念。《易經.系辭上》只有「器物分殊」概念,根本就不存在「物質統一」的「現象世界」概念,所以《易經.系辭上》根本就沒有「現象世界」和「本體世界」的概念。

因此《易經.系辭上》的十七個「道」字,根本就不是什麼「本體」哲學的「道」。《易經.系辭上》根本就沒有任何稱得上是「哲學」的「道、陰陽」思想。

後世宣稱《易經.系辭上》中有所謂「哲學」的「道、陰陽」思想,根本就是騙人的。

貳、《易經.系辭下》的「道」共有十二個,這十二個「道」字之中,也沒有半個「道」字,是作為「本體」的「道」,由於這些字義非常明確,也有些和《易經.系辭上》類似,所以我們例在後面,就只例出而不再說明。

1.天地之道:這是指「天和地的道理。」

2.日月之道:這是指「日和月的道理。」

3.君子之道:這是指「君子的道理(道術)。」

4.小人之道:這是指「小人的道理(道術)。」

5.為道也屢遷:這是指「作為道理(道術)是不停地變動。」

6.道不虛行:這是指「道理(道術)不白白在他的身上運行。」

7.柔之為道:這是指「柔的道理(道術)。」

8.有天道焉:這是指「天的道理。」

9.三材之道也:這是指「天、地、人的道理。」

10.道有變動:這是指「天、地、人的道理有變動。」

11.其道甚大:這是指「易的道理(道術)」,因為前面有講「易之興也」。

12.易之道:這是指「易的道理(道術)。」

老子才是中國第一個最早提出以「道」作為「萬物之始、萬物之母」的思想家。包括「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最早也是出自於老子的《老子道德經》。

孔子向老子「問道」,這是歷史的事實,所以老子被世人尊為「道祖」,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孔子《易經.系辭上》的成書,當然是在孔子之後,所以《易經.系辭上》中所有的「道、陰陽」思想,根本就不可能早於老子。

《易經》原文是商末的散文短詩,《易經》原文裡面只有三個作為「大馬路」的「道」字,根本也沒有作為「本體」的「道」。

所以說,所謂《易經》原文或《易經.系辭上、下》的「道哲學」根本就不存在,所謂《易經》原文或《易經.系辭上、下》的「道哲學」,完全都是過去學者編造出來欺騙世人的偽哲學,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