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物,生於有」是說,萬物是以「有」這概念來建立的,不是以「無」或其他概念來建立的。
也就是說,老子在「有、無」這兩個矛盾對立的「名」之間,選擇性地把萬物定義為「有」,而不定義為「無」。
雖然按照懷疑論、主觀論來說,萬物的真相不可知,萬物的形相,只是人的主觀所形成。
但是老子把這些或許不是真相,也確實是人類主觀而得的狀象,定義為「有」。
也就是說不管別人把萬物說成是假合,或它們的真相是不可知,但我們的感官既然能夠知覺到它的跡證,老子還是把它們定義為「有」。
況且萬物也確實有其種類和形態上的客觀差異,就現象世界的存在而言,也必須因為能夠被人所感知,而必須定義為「有」。
老子把萬物定義為「有」,就是因為萬物可以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上感知,所以老子才把這種在視覺、聽覺、觸覺可以感知的萬物定義為「有」。
把萬物定義為「有」,其實是承認有客觀事物的存在,即使這些客觀事物具有變動性,或僅是我們的主觀所擷取的某種資訊,但其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容否認。
當然像主觀唯物論的釋迦牟尼,就是把萬物定義為「空」,而不是像老子一樣定義為「有」。
但釋迦牟尼也不會像虛無主義那樣,把萬物定義為「無」,這也表示,釋迦牟尼事實上也同樣承認客觀事物的存在,至少地、水、火、風是被他承認的存在物。
可是釋迦牟尼的「空」,在老子哲學上,是不能存在的非法概念,「空」也和老子講的「虛」,兩字意思完全不同。
老子講的「虛」是指實物的「空間」,就像杯子,房子,甚至整個宇宙都有空間,空氣是人的空間,水是魚的空間,這些「空間」就是「虛」。
釋迦牟尼講的「空」不是「空間」,而是界於介於概念「有」和概念「無」中間的另一個概念。
所以佛教有所謂「空見、空觀」,這「空見、空觀」是一種介於「有」和「無」中間的概念,意味著現象世界既不是感官所見的「真有」,也不是概念上的「真無」,所以佛教的「空」並不是老子的「虛、谷、空間」。
對老子而言,「有」和「無」這兩個概念,都是名言,都是假名,所以「有」和「無」中間,如果再弄出了一個「空」,這個「空」仍然還是假名,是假中之假。
所以釋迦牟尼的「空」,對老子哲學而言,是毫無意義的,也是不被允許的。
因為「有」和「無」,既然都是假的兩邊見、兩端見,那你取「有」和「無」這兩個邊見、端見的中間,稱之為「空見、空觀」或「中道見、中道觀」仍然還是假,甚至是假中之假。
也就是說你既然知道「有」和「無」只是矛盾相生的名言,兩個都是矛盾的邊見端見,你再從「有」的邊見端見,和「無」的邊見端見中間,取出一個中間見的「空、中」,是毫無意義的。
老子認為「有、無」是相生的假名,所以真理不會在「有」和「無」的兩邊,也當然真理更不會在「有」和「無」的中間。
找真理是要跳脫「有」和「無」才能找到的,不能在「有」和「無」上面去找,更不能錯誤地跑到「有」和「無」的中間去找。
佛教禪宗《無門關》說:「才涉有無,喪身失命。」「有」和「無」都和真理無涉,那在「有」和「無」的中間去找真理,當然是更荒誕的事情了。
在「有」和「無」的中間,只是一種沒有真理的「折衷主義、中間主義、中道主義、中庸主義」,根本找不到真理。
這就像現在選舉所謂的中間選民,只不過是忽左忽右,可左可右的一群人,他們的意見不但不一定是真理,也有可能是邪說;他們有可能是善良的一群人,但他們也可能只是一群盲目的暴民。
因為「有」和「無」的兩邊是假,取其中間的「中道見、空見」當然就更假了。
所以老子的「天道」是定義為「有、存在」,表明「天道」是一種不為所動的真理;但這並不代表老子是在「有」的上面找真理,而是要在自然世界的真象中找客觀的真理。
在相對於狀象世界的各種現象被定義為「有」的時候,老子又把原本定義為「有」的「天道」定義為「無」,所以他又講「有生於無」,以闡明「萬物之有」,是「天道之無」所生。
所以老子用「有」和「無」這兩個字來說明事物,是有彈性的,並不是死板板的。
所以老子沒有佛教的「中道」這種觀念,也沒有儒家的「中庸」這種觀念,老子既沒有行事的「折衷主義」,更沒有政治的「中間主義」。
老子更沒有佛教取「有、無」之中的「空見」,就老子哲學而言,在概念上不是「有」就是「無」,絕不會「既有又無」或「既非有,也非無」。
在哲學上「有」和「無」以及「是」和「非」,都有非常清楚的定義,分別代表著兩個完全矛盾對立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是不能相容的。
如果一個人承認「既有又無、既是又非」或「既非有又非無、既非是又非非」的概念,那他只是一個邏輯錯亂的人,或者他是一個根本就否定邏輯的人,絕不表示他是一個聰明人,更不代表他是一個能明是非的人。
所以說「天下之物,生於有」,就是老子把現象世界,定義為「有」。現象世界既然定義為「有」,當然就會說「天下之物生於有」。
至於「有生於無」,意思就是萬物的「有」,並不是「自有」,而是另外有一個生它們的來處,這個來處,相對於萬物的「有」,就稱之為「無」。
這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後,萬物就出現了,這些萬物如果稱為「有」,那麼在宇宙還沒大爆炸之前,這些萬物根本都不存在,那種不存在狀態就稱為「無」。
所以「有生於無」,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後的「有萬物」,生於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無萬物」,但那「無萬物」卻是「有天道」。
無萬物時已經有天道,是要說明天道和萬物的本和末,並不是要去強調時間的先後。
這就像我們說有光源才有光線一般,當光源一開啟的同時,光線其實是同時間出現,說有光源才有光線,只是強調光源為本,光線為末,並不是強調光源和光線的時間先後關係。
由此可見「有生於無」是要強調,天道是始基母體,萬物是天道這個始基母體所泛生,「有生於無」並不是要強調先有天道,之後才有萬物的時間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