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微子.第十八》:「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據《論語》所說,商末被孔子稱為「三位仁者」的三個人,一是及早離開紂王的微子,二是被紂王囚禁為奴的箕子,三是勸諌而死的比干。

《今本竹書紀年.殷紀》記載紂王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師渡孟津而還。王囚箕子,殺王子比干,微子出奔。」

《易經.明夷卦》裡面,則非常清楚地記載,和箕子一起造反的另一位首謀,被殺手用箭射中左腹部,然後被挖出心臟,而箕子則在殺手的箭下,逃過一劫,並沒有被殺死。

從《論語》:「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以及《今本竹書紀年.殷紀》:「王囚箕子,殺王子比干,微子出奔。」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推論,那位被箭射中左腹部,還被挖出心臟的,應該就是比干。

過去歷史,都講比干是被商紂王「剖心、刳心、剜心」,《史記.殷本紀》:「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史記.宋微子世家》:「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明代小說《封神演義》講,商紂王處比干以「剜心之刑」。

如果我們對照《易經.明夷卦》,就可以知道,比干是被商紂王派殺手,在追殺的緊急狀態下,用箭射中左腹部,然後被殺手當場挖出心臟的,這挖出比干心臟的行為,可能是殺手為了交差,而作的常態性軍事舉動,未必是商紂王特別下達的命令。

商紂王之所以派殺手殺箕子和比干,可能是因為他們領導一場勾結周武王的叛變,其中比干是首謀,所以《易經.明夷卦》稱比干為「大首」,這「大首」就是最大的首謀者,而箕子由於不是首謀,而是共謀,所以在比干被殺後,才能幸運逃過一死。

這也可以證明,比干是殺手所殺,並且被當場挖出心臟,並不是被商紂王派人抓住後,當眾「剖心、刳心、剜心」而死。

這個比干死亡的歷史事件,《易經.明夷卦》確實提供了最原始最直接的歷史記錄,足以證明《史記.殷本紀》、《史記.宋微子世家》的紂王在場「剖心、刳心」之說都是錯的。《封神演義》的「剜心之刑」也當然是錯的。

至於箕子雖然在《易經.明夷卦》這次獵殺事件中逃過一劫,沒有被箭射死,但也可以看出商紂王在當時,確實是派出殺手,要置箕子於死地的,只是箕子當時幸免於難罷了。

不過箕子在這個獵殺事件過後,最後還是被商紂王派人捉到,只是叛變首謀比干已死,箕子又假裝發瘋,使商紂王改變心意,僅把箕子囚禁起來,並沒有殺死箕子。

可見紂王只是亡國之君,並沒有像滅商的周朝人,在各種文宣中所宣稱的這麼壞。甚至我們認為比干和箕子的叛變,極可能是商朝滅亡的最後一根重要稻草,對周武王消滅商朝有重大貢獻,所以周朝人包括孔子,才會不斷地歌頌他們。

因為《易經.明夷卦》說獵殺比干和箕子是商紂王親自下令的「南狩」,也就是說,這個以「南狩」為代號的獵殺行動,牽涉到商紂王南面稱王的王權,可見其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箕子可能因叛變,協助周武王削弱了商紂王的力量,而有功於周武王,根據《史記》、《尚書大傳》、《漢書》等史書的說法,箕子在周武王滅商後,被周武王釋放冊封,於公元前12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率五千人在朝鮮半島北部,現在北韓平壤一帶,與當地原住民建立了「箕氏侯國(箕子朝鮮)」這個國家,並且稱王。

北韓現在還有箕子墓的遺址,所以現在韓國人視箕子為韓國人,而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紇」,「叔梁紇」就是「朝鮮」的意思,所以孔子的父親確定是朝鮮人(韓國人)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族名來命名,「叔梁紇」和蒙古語「肅良合」諧音,「肅良合」在蒙古語是指「朝鮮」,意思是「彩虹」,所以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確定是朝鮮人(韓國人)

孔子的父親 「叔梁紇」是朝鮮人,在中土謀生,六十六歲時,在魯國郊外的野地上,讓一個不到二十歲的顏氏女子未婚懷孕,在魯國生下孔子。

由於孔子的父親百分之百是朝鮮人,但孔子出生在魯國,一生也沒有回到朝鮮去,所以並沒有復籍於朝鮮,所以孔子是祖籍朝鮮的魯國人,用現代話講就是說,孔子就是朝鮮裔魯人,或韓裔魯人。

也因此祖籍朝鮮的魯國人孔子,極為推崇箕子,不是沒有原因;因為箕子建立了「箕氏侯國(箕子朝鮮)」;這也是現在韓國人,強烈主張孔子是韓國人的原因之一。

如果以男性為主的「血統論」,孔子確實是不折不扣的韓國人,至少是韓裔混血兒;如果以出生及死亡所在地的屬地觀念,或「國籍論」,孔子就不能算是韓國人

其實孔子本人既不是「血統論」者,也不是「國籍論」者,他是「華夏天龍國論者」(按:天龍人,日本漫畫《ONE PIECE》中的一個特權族群)

孔子分辨誰是「華夏」誰是「夷狄」,他既不看「血統」也不看「國籍」,完全是看「髮形、服裝」和說話、走路的姿態及禮節。

如果你不「束髮右袵」卻「披髮、左袵」,或你不懂得怎樣鞠躬行禮,加上髮型和服裝及動作,完全跟不上孔子心目中,高雅的都市流行,你就是「夷狄」。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簡單講,孔子認為管仲才是「華夏天龍國」的髮型和服裝的唯一「流行教主」,誰不同於管仲的「束髮右袵」,誰就是「夷狄」,就可以抓來修理。

所以後來包括韓國、日本,甚至越南,都學會孔子這一招;全都「束髮右袵」,並且緊緊抓住流行趨勢,堅稱自己才是「華夏」,其他周邊國家則全為「夷狄」。

所以孔子是「華夏天龍國」人,孔子如果回到現代,看到沒「束髮」也沒「右袵」的人,全都列為「夷狄」,他才不管你是中國人還是韓國人。

《易經.明夷卦》所謂的「明夷」就是「閃亮的飛箭」,「明」就是「亮」,「夷」就是「弓箭」,但這裡是指「箭」,「明夷」就是「閃亮的飛箭」,根本不是那些哲學巫師們所說:「光明受到誅滅、光明被壓在地下、昏暗之光。」

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寫了一本明夷待訪錄》,就是引用《易經.明夷卦》的「明夷」。但是黃宗羲和孔子這些巫師一樣,完全錯解了「明夷」這兩個子,並且還用為書名,這是非常遺憾的。

由此可見,過去就算是知名大學者,也沒有辦法看懂《易經》原文;當代那些想要靠東抄西抄,講《易經》來嘩眾取寵的哲學巫師,那就是更不自量力了。

我們不想仔細分析那些哲學巫師在講《易經.明夷卦》時,有多少是胡說八道,因為如果把他們講《易經.明夷卦》的荒謬錯誤一一列出來,恐怕很多人看了都要打瞌睡。

所以我們就乾脆把【易經.金山文史版.第三十六章.(明夷卦).殺手章】尚未注解的翻譯草稿,直接公告給大家參考。並且請大家好好欣賞中國古代描寫殺手的散文,是多麼地生動,並且引人入勝。

大家看了之後,如果有興趣就拿來和那些哲學巫師所講的《易經.明夷卦》作比較,自然而然就可以知道,當代那些在大學校園裡吹噓《易經》巫術,瞎搞《易經》的學者教授,他們的學術能力是多麼的幼稚可笑了。

由於《易經.明夷卦.殺手章》,這位去追殺箕子和比干這兩位密謀叛變的的殺手,是商紂王派出去的大內高手,被追殺的箕子和比干,都是孔子認為的好人。

如果依照孔子的道德標準,《易經.明夷卦.殺手章》絕對是壞人去刺殺好人的故事。從《易經.明夷卦.殺手章》也可以證明,依照孔子的標準,《易經》根本不是教人做好事的經典,甚至還是教人做壞事,去殺好人的經典。

 

 

【易經.金山文史版.第三十六章.(明夷卦).殺手章】

這是描寫商朝的紂王派出的殺手,被派去獵殺比干和箕子的事件,也是全中國最早的殺手側寫散文。本篇是以殺手的自述方式,來描述整個獵殺事件,這位殺手可以三天完全不吃東西而全心執行任務,任務中也有配備強壯馬匹的另一批殺手在暗中支援。在這個獵殺箕子和比干的事件中,殺手把故事重點放在他的閃亮飛箭之上,他在快速射擊的狀態下,第一箭沒有射中比干的心臟,卻射中了比干的肚子,但也造成比干當場死亡,殺手射殺比干之後,就快速取出他的心臟。隨後殺手又繼續追殺箕子到了門庭的地方,但是他的箭卻完全失去了準頭,整隻箭飛到黑暗之中,完全失去了亮光。箕子因此逃走了,而殺手的心情也從天上掉到了谷底。這個獵殺比干和箕子的故事,可能比歷史上的所有史書對這個歷史事件的記載還要真實,本篇文字描述手法極為精鍊而簡約,卻極具戲劇性的張力,對殺手心理的描寫也極深刻而細膩。可惜這個故事,過去三千年來,都被沒有被人翻譯出來,不然中國的殺手小說,就會更上層樓。本章的殺手是商紂王派出去的,可以清楚證明《易經》是商末商朝人的作品,絕不是周文王所作,也不是周朝人的作品,所以《易經》原文是《商易》不是《周易》。

第三六章

第一句

明夷[1]于飛,

閃亮的箭飛了出去,

第三六章

第二句

[2]其翼。

它的箭羽毫無旁鶩地遠遠地穿過大地。

第三六章

第三句

君子于行,

爺們在獵殺敵人的行動任務之中,

第三六章

第四句

三日不食,

可以三天不吃任何東西,

第三六章

第五句

有攸往,

這是因為有重要的目標要去伏擊,

第三六章

第六句

主人有言。

這是主人紂王有命令交待的。

第三六章

第七句

明夷,夷于左股[3]

閃亮的箭,這箭是在左手弓上的一縷弓弦上射出,

第三六章

第八句

用拯[4]馬壯,吉。

那些用來支援我的人,他們騎的馬全都強壯無比,這真是好事。

第三六章

第九句

明夷于南狩,

閃亮的箭,用在為我主人南面稱王的獵殺中,

第三六章

第十句

得其大首。

我終於獵得了叛變的帶頭首謀比干。

第三六章

第十一句

不可疾貞,

我的箭,在快速射擊之下,無法正中他的心臟要害。

第三六章

第十二句

入于左腹。

但還是射中他左邊的肚子,

第三六章

第十三句

獲明夷之心。

而且我還當場挖到,那被我閃亮飛箭射中肚子的比干的心臟。

第三六章

第十四句

于出門庭,

在我走出門庭的地方,

第三六章

第十五句

箕子之明夷,

我的另外一支射向叛變共謀者箕子的閃亮飛箭,

第三六章

第十六句

利貞。

原本是銳利而正常的,

第三六章

第十七句

不明,晦。

但這隻閃亮飛箭,卻不幸失去了亮光而變得晦暗。我不幸失手,而讓箕子逃走了。

第三六章

第十八句

初登于天,

剛開始我好像能射中箕子,心情就像登上了天,

第三六章

第十九句

後入于地。

最後發現我沒有射中箕子,心情卻又瞬間掉入了谷底。

 



[1]夷:弓箭也。據中國典籍記載,東夷人是弓箭的發明者。《說文解字.矢部》載:「古者夷牟初作矢」。《禮記.射義》:「揮作弓,夷牟作矢。」

[2]垂:遠邊也

[3]股:一縷也,一束也。

[4]拯:救也,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