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會懷疑,老子神學的「德」,和基督教「聖靈」,究竟能夠扯上什麼關係。所以我首先要聲明,老子神學的「道」和「德」,和基督教的「上帝()」和「聖靈(聖神)」,在信仰上絕對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可是在神學上,卻是非常近似的東西。

老子神學的「道」是「泛生者」,「德」則是「泛生者」本身的東西(道之物),這「德」仔細地說,就是「道、泛生者」祂「合和一切至善至大能量」的「道靈」。


基督教的「上帝」是「創造者」,「聖靈」依基督教三位一體的解釋,是指一個和「上帝」一體,卻有自己位格的「神」,「聖靈」和「上帝」並不同一個位格,所以「聖靈」不是附屬於「上帝」本身東西。

由上可知,即使老子神學的「道」,和基督教的「上帝」同為「宇宙第一因」,但是「道」是「泛生神」,「上帝」卻是「創造神」,這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

由於老子神學的「德」不是一位神,而是神的靈。而基督教的「聖靈」則是三位一體神的其中一位神。所以天主教把「聖靈」譯為「聖神」,就是要顯示「聖靈」是一位神。

「聖靈」英文譯為(Holy Spirit)或許沒有什麼問題,但在中文中譯為「聖靈」卻有些小問題,就「聖靈」和「聖神」這兩個譯文來說,「聖神」字面上看起來有位格,「聖靈」則看不出有位格。

因為「靈」這個字,在中文裡面,多數是指無法獨存,而必須附在某物體上的精神體,像「靈魂」,或會附身的「靈體」,就是這類東西。所以「聖靈」這兩個字,容易讓人以為祂是上帝不具位格的「靈魂」,或精神性的附屬物。

因此「聖靈」兩個字,對基督教而言,其實不算是很好的譯文;但是因為天主教先譯了「聖神」兩字,基督教為了和天主教有所區別,就選了一個不是很符合教義的「聖靈」兩個字。

反倒是「道、泛生者」的「德」,如果譯為「聖靈」則更能清楚表達出「德」是「道、泛生者」的沒有位格的「附屬東西」,由於基督教長久使用了「聖靈」這個詞,我們為避免互相干擾,所以我們不把「德」譯為「聖靈」,我們在神學上翻譯「德」為「道靈」。

過去的神學家,幾乎完全沒有注意到,老子神學的「德」,其實和基督教的「聖靈」,除了祂們是否是一位獨立格的神之外,無論就祂們在神學中存在的必要性,或祂們在神學中存在的功能性,以及祂們在神學中所被附與的個性特徵,可以說幾乎完全沒有差別。

「德」和「聖靈」有趣的同質性,之所沒有被神學家注意到,最主要是因為過去有很多異端學者,在講解《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他們首先就是否定「道」是有命有體能生能養的「泛生者」,而把「道」說成是「法、理、一」等各式各樣無生命的物體。

這些學者,在講解《老子道德經》的「德」的時候,接著就會故意把「德」定義成一個無生命物體的「功能、作用」,像戰國時代的韓非說:「德者,道之功也。」像唐代儒者陸德明說:「德者,道之用也。」就是把「德」定義成一個無生命物體的「功能、作用」。

甚至等而下之的,則把會「德」定義成無生命的並且是「出自於人」,而非「出自於神」的「個人品格」。

如莊子說:「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意思是說凡是「道」生出來的東西,一定要靠「德」來明白,所人要「立德」來「明道」。

莊子這種「立德明道」的講法,完全和老子的「有道才能有德」的「立道明德」完全相反,老子說:「失道矣!而後德。」意思是只有那些沒有「道」的人,才會去標舉「德」。你莊子不順服「道」,卻想靠自己先立出什麼自己的「德」來「明道」,對老子而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莊子的異端之處,就是誤以為靠人自己,就可以弄出什麼「德」來,卻不知道沒有「道」根本就沒有「德、道靈」。莊子這種主張的危害,就是在後世搞出一群和莊 子一樣,依各人之意而自行其是地去搞自己的「德」,而不肯歸依於「道、泛生者」的群眾。這種人的作法,完全符合老子說的:「失道矣!而後德。」

莊子「立德才能明道」的異端主張,完全違背老子「無知、無為才能明道」的準則。莊子「立德才能明道」的異端主張,最大的危害就是切斷了「道、泛生者」和 「德、道靈」的一體性,把「道、泛生者」放在神的一邊,而把「德」放在人的這一邊,完全否定了老子講的,「德」是「道之物」而不是「人之物」。

自從「道」和「德」被莊子這類橫行的異端,刻意分割成兩件完全無關的事物之後,世人當然就再也無法注意到「道」和「德」在神學意義中的關聯性。我們因此不 得不承認,這些扺擋「道、泛生者」的異端,他們在破壞老子神學的努力上,確實獲得相當的成功。因此,我們必須花好大力氣,才能將這些異端的思想,清出於老 子神學之外。

以下我們透過兩個議題來討論「德」和「聖靈」的問題,以順便釐清「德」的各種問題。

1.
老子的「德」和基督教「聖靈」的相似之處有那些?

2.
《老子道德經》為什麼要在「道」之下多出了一個「德」,基督教為什麼同樣也在「上帝」之後又多出了一位「聖靈」?難道有了第一因還不夠嗎?

壹:老子的「德」和基督教「聖靈」的相似之處有那些?

現在我們直接察看《老子道德經》的原文和老子講堂《老子道德經.神學版》的譯文,就可以看到「德」和「聖靈」的相似之處。我們僅概略試舉五個相似之處,以引起大家的興趣:

. 順從第一因之相似。

 

第二十章

第一句

孔德之容,

那「至大、至真、至善、至美」而「合和一切至善至大能量」的「德、道靈」,祂的「聖量和動態」,

第二十章

第二句

唯道是從。

完全是順隨著「道、泛生者」,而不是順隨「天地萬物」,更不是順從「人」。

 

 

說明:以上《老子道德經》這兩句話,明確指出「德」是順從「道」,而不是順從「天地萬物」 或「人」的。這和「聖靈」依循「上帝」的概念幾乎一模一樣。約翰福音十四章16-17節:「我要祈求父親,他就賜給你們另一位慰助者,永遠跟你們同在。他 就是真理的靈。……」這裡耶穌說「聖靈」是上帝賞賜給相信他的人的「真理的靈」。這個概念和順隨「道」的人,就能得到具有真理之「常」的「德」完全一樣。

 

. 來自第一因之相似。

第二十章

第三句

道之物,

那「合和一切至善至大能量」的「德、道靈」,是「道、泛生者」本身的東西,而不是獨立於「道、泛生者」之外的東西,也不是超越於「道、泛生者」之外的東西,更不是來自於「天地萬物」的東西,更不是來自於「人」的東西。

 

說明:《老子道德經》這句話,明確指出「德」是「道」的東西,根本不是「天地萬物」或 「人」的東西,「天地萬物」或「人」的身上,之所以有「德」,完全是得自於「道、泛生者」,不是自己就能修鍊出來的。這和基督教說「聖靈」是出自於「上 帝」,是「上帝」所賞賜的情形也完全一樣。

. 培育萬物之相似。

 

第五二章

第一句

道生之,

「道、泛生者」以「流出」的方式「泛生」了「天地萬物」,使「天地萬物」具有「個別的存在性」, 從這個「泛生」的角度來看,「道、泛生者」超越於「天地萬物」,

第五二章

第二句

而德畜之;

「道、泛生者」在「泛生萬物」的時候,同時用祂「合和一切至善至大能量」的「道靈」來「培育」天地萬物,使天地萬物能夠「浸潤」在「道靈」的「一切至善至大能量」中,而「生生不息」,從這個「培育」的角度來看,「道、泛生者」內在於「天地萬物」;

 

說明:網路《維基百科》提到:基督教神學家莫特曼認為聖靈除了參與聖父最初的創造,更始終 參與了萬物的更新工作,他認為聖靈所要更新的不僅僅只是信徒的內心,甚至宇宙大地世上所有生命的表現,春去秋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都是聖靈力量的展 現,也是聖靈更新的結果。這個觀點和《老子道德經》講「德畜之」,論及「道」泛生萬物的同時,祂的「德」便同時開始永恆地培育萬物,一模一樣。

四、洗淨萬民的相似。

 

第二七章

第十三句

恆德乃足,

我們「不離棄」那「純潔的人」與「垢污的人」,我們受納於「道、泛生者」所灌注的「純粹的道靈」,於是能夠「完滿充足」而「沒有欠缺」;

第二七章

第十四句

復歸於樸。

這樣那「純潔的人」以及「垢污的人」,才能全都受到「完滿道靈」的「洗淨」,而「復本還元」,返回到那「天道、泛生者」的「純淨質樸」。

 

撒母耳記上 10:6 :「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徒15)耶穌說:「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老子道德經》則講「德」可以洗淨垢污者回到純淨質樸,成為一個新人。所以「聖靈」和「德」的洗淨作用完全相同。

五、受萬民尊崇的相似。

 

 

第五二章

第五句

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所以,「天地萬物」,都「虔敬謙卑」地尊崇「道、泛生者」,也都「感恩崇敬」地尊貴「道、泛生者」的「道靈」。

 

「道、泛生者」和「德」都受到天地萬物的尊崇。這和「上帝」和「聖靈」同受萬民欽崇極為相近。

從以上五例可知,《老子道德經》的「德」和《聖經》的「聖靈」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也是我們把《老子道德經》的「德」翻譯為「道靈」的主要原因。

貮:《老子道德經》為什麼要在「道」之下多出了一個「德」,基督教為什麼同樣也在「上帝」之後又多出了一位「聖靈」?難道有了第一因還不夠嗎?

這是一個重大的宗教議題,任何一個神學家,都必須要能夠非常清楚回答的問題,絕不能以經文上說了就算,來搪塞而含糊帶過,否則他就有虧於神學家之名。

很多基督徒對耶穌以人的形體,來作世人的榜樣還可以理解,但唯獨就是對「聖靈」的必要性很難明白,他們總會覺得,宇宙間一切事不就上帝一個神就可以搞定,為什麼還要有一個聖靈出來辦事?

其實「德」和「聖靈」的最初形成之時,與其說是神學的必需,不如說是信仰的必需。因為在很多無神論哲學系統上,沒有「德」和「聖靈」這一個層面,也是可以解釋整個哲學系統的,他們就不必有「德」和「聖靈」這樣的東西存在。


但是,在相信「第一因」是有生命、有體性的「神」的宗教,如果沒有「德」和「聖靈」,在信仰上就難以推行,試舉一個例子:


甲信徒在甲地某一天的深夜十二點,受到了第一因的神召;乙信徒在乙地同一天的深夜十二點,也受到了第一因的神召。當他們兩人在第二天見面之後,互相說出了自己的感動,這時他們會很困擾:「第一因的神只有一位,如何能同時出現在兩地?」


因為神只有一位,所謂的一位,就是他不能分裂自己而變異成許多「分身」,如果「第一因」的神會「分裂變異」,祂就一下是女、一下是男,搞不好還會變成一大 群不同的野獸同時出現,這樣人怎麼能認識和相信祂,如果相信豈不變成多神教。所以在理智上,信仰「第一因」的人,不能認同「分裂變異」的神,也不能認同 「不分裂不變異」的神,卻能同時出現在兩地或多地。


基於對唯一神的堅信不疑,他們共同的結論就會是:「第一因只有一位,但是他的「聖靈」卻遍及宇宙任何一個角落,因此不但是我們兩人能得到神召,其他相信的人在其他任何地方,在同時間也一樣能得到神召。」


簡單講「德」和「聖靈」,再最初的時候,就是因為這樣的信仰而必須有的,或者宇宙的事實就是如此。所以,唐代景教傳來中國時稱「聖靈」為「涼風、淨風、淨風王」,近代基督教剛傳來中國時則稱「聖靈」為「聖風」或「神之神風」,並不稱為「聖靈」。


基督教剛傳來中國時,為什麼把「聖靈」翻譯成「聖風、神風」?因為「風」是有威力的,是無處不在的,是同時間人人都能得到的。


所以說,把「聖靈」翻譯成「風」,除了失去一點神性之外,是非常有象形義意的,儒家的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同樣也是把 「德」比喻成「風」。老子則把「德」在萬物中行善的能力,比諭為「水」,這「水」同樣是有威力的,也是無處不在的,也是同時間人人都能得到的。


不過基督教為了保持「耶和華的靈」看起來有生命,終究還是放棄了「神之神風」的名字,而改稱為「聖靈」,而天主教則稱之為「聖神」。所以,我們現在就不能再說基督教的「聖靈」,是因為信仰困擾的因素而必須存在了,因為「聖靈」成了一個位格神了。


再說,現在的基督徒不太會去深入質問:「為什聖靈只有一位,我們卻能在不同之處同時被祂所澆灌,而聖父和聖子耶穌也只有一位,卻不能這樣澆灌世人?難道聖 靈在澆灌時,是拿著其他的東西灌在信徒身上,而不是祂自己進入信徒身上?如此澆灌的東西會不會又是像風或像水一樣的東西?如果是這樣,那上帝自己這麼做就 好了,又何必要聖靈來做?」


我們看《聖經》耶穌說的是:「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徒15)或「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徒24)這些經文看起來怎麼都像是「聖靈」自己 洗人或「聖靈」自己充滿眾人,完全不像是「聖靈」拿著某種東西來洗人或來充滿人,如果真有那種東西,那世人豈不應回頭去崇拜或尋找那種有大力量的東西就好 了?


譬如佛道徒崇拜觀世音,那觀世音就是拿著淨瓶裝著有法力的「聖水」,可用來洗淨世人。如果「聖靈」也拿著某種東西來洗人或來充滿人,那和觀世音就沒有什麼差別了,如果我們被那種東西充滿而開口讚美,豈不是變成拜物教徒。

所以說,基督教的「聖靈」在獨立成一個位格之後,不但出現一些神學上難以解決的問題,也和老子講的「德」,已經完全不同了,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因為這是各宗教自己的問題。

我們更應該深入探討的的是,除了信仰的必需之外,「德」和「聖靈」難道會沒有任何哲學或神學的意義嗎?

當然有,而且「德」和「聖靈」具有非常重要的神學意義,那就是神是「既超越,又內在」的神學意義。

「神既超越於我們,神又內在於我們。」這句話,不但「汎神論」神學必然會提到,連督教也經常會提到。

1.
泛神論者說:「神超越於我們。」是為了保持神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神才不會被祂所泛生的萬物,佔去一部份或全部。如此才能像老子說的:「獨立而不改。」

2.
泛神論者說「神內在於我們。」是為了保持神和我們是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如此才能像老子說的:「道生之,德畜之。」

泛神論者如果不主張1.「神超越於我們」那麼神就全等於宇宙的總和,如此泛生神就失去了獨立性,泛生神在變化成萬物之後,泛生神就會完全不見了,這就變成極端的自然主義或唯物論了;這種論點,完全不符合對第一因的信仰,持這種論點,會變成無神論,而不是自然神論。

我們也可以根據《老子道德經》「道泛生萬物、獨立而不改。」的論述,完全符合「神既超越於我們,神又內在於我們。」這個立論,而判定老子是「自然神論」而不是「無神論」,因為只有「有神論」,才會最需要宣稱「第一因」是「泛生萬物」又「獨立而不改」。

泛神論者如果不主張2.「神內在於我們」,那麼萬物就會完全和泛生神毫無內在關係,如此神和人就完全隔開了,形成人和神沒有共性可以聯係。如果人和神沒有 共性作為橋樑而形成聯係,那麼除非神變成像物質那樣,顯現出形像或聲音,而可以讓人用感官去知覺,否則人永遠不能認識神。

所以人和神之間,必須有相聯的網路,才能傳遞老子說的「信、信息」。這個人和神相聯的網路和信息,必由神泛生或創造,而內在於人身上;「神內在於我們」就是這樣的觀點,這是宗教之所必須。所以才會連基督教也不能完全否定「神既超越於我們,神又內在於我們。」的主張。

「神既超越於我們,神又內在於我們。」這兩句話,是必須並列而不能分開來講的整體觀念,絕不能只講其中一半。

如果只講「神內在於我們」這一半,而不講「神超越於我們」這一半,不但神會被萬物瓜分而不見,甚至像莊子那種主張「道在屎溺」,卻完全不提「道超越萬物而獨立存在」這一半,而沾沾自喜的荒誕異端思想,就要來統治我們們了。

因此,「神既超越於我們,神又內在於我們。」在神學上必須存在。為了解釋「神既超越於我們,神又內在於我們。」於是「德」和「聖靈」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中間角色。

我們也可以這麼說,「道、上帝」的獨一無二,這就是「神超越於我們」的概念,「道、上帝」的「德」和「聖靈」遍布於萬物,就是「神內在於我們」的概念。

在「神既超越於我們,神又內在於我們。」這種神學的架構下,萬物和神的關係就可以很清楚的劃分出來了。所以我們再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的:「道生之,而德畜之。」

 

第五二章

第一句

道生之,

「道、泛生者」以「流出」的方式「泛生」了「天地萬物」,使「天地萬物」具有「個別的存在性」, 從這個「泛生」的角度來看,「道、泛生者」超越於「天地萬物」,

第五二章

第二句

而德畜之;

「道、泛生者」在「泛生萬物」的時候,同時用祂「合和一切至善至大能量」的「道靈」來「培育」天地萬物,使天地萬物能夠「浸潤」在「道靈」的「一切至善至大能量」中,而「生生不息」,從這個「培育」的角度來看,「道、泛生者」內在於「天地萬物」;

 

其中「道生之」就是點明「道、泛生者」超越於「天地萬物」,「德畜之」就是點明「道、泛生者」以「德」內在於「天地萬物」,因為這個「德」是「道、泛生者」的東西,祂與「道、泛生者」本是一體不分的。

《聖經、哥林多前書》四章16節,使徒保羅說:「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若有人毀壞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毀壞那人。」其中「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就是說「聖靈」是可以內在於人的身子的。

所以說「德」和「聖靈」在一神論的神學上,是絕對不能沒有的。如果沒有「德」和「聖靈」可以住在人的身上,「第一因」的神如果親自完全住在人的身上,就會被像莊子這類主張「道在屎溺、神在屎溺」的異端所攻擊,而完全無法對抗。

至於「德」和「聖靈」雖然在「泛生論神學」和「創造論神學」中,完全處於同一個地位,但是其定義,卻有天壞之別,這就只能由各宗教各自去解決了。

我們要詮釋某一家的思想,一定要用那一家的定義去詮釋,就像老子定義「德」是「道之物、唯道是從」,那你就不能拿其他諸子百家所講的不同定義的「德」來講老子,這是學術的基本常識。

就像莊子講「立德明道」,他這種出自於個人的「德」,就不是老子講的「道之物、唯道是從」的出自於「道、泛生者」的「德」。所以我們在詮釋《老子道德經》時,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定義字,是不能隨便拿其他經典或外道的定義來套用的。

也因為如此,才會出現同樣是出自中國,莊子講的「德」和老子講的「德」,用的是同一個「德」字,但定義卻完全不同;但基督教講的「聖靈」和老子講的「德」用的是不同的字,但除了位格之外,很多地方卻是幾乎一模一樣。

過去就有很多異端為了展現他個人的意識形態,而引用儒家或其他異教學說,故意曲解「道、泛生者」為沒有生命的「理法」,把老子神學的「德」解釋成「出自於 人」,而非「出自於道(道之物)」的「個人品格」。把「道、泛生者」和祂的「德」和完全斷開,以此破壞老子神學的系統性,來達成他們毀老滅道的企圖。

所以我們在看《老子道德經》時,首先一定要明白經文中所說,「道」和「德」的血肉關係,一定要明白「德」是出自於「道、泛生者」,「德」的一切動作,也是完全依「道、泛生者」而行;這和其他諸子百家講的「德」,多數是指某物或人的「品格」完全不同。

《老子道德經》講的「德」,是「道、泛生者」加在人身上的,一個人有多少「德」是「道、泛生者」依他的善量而自然注入的,不是個人修鍊後,從自己身上冒出來的。

雖然一個人的品格好,他得自於「道、泛生者」的「德」就自然會多,但是這絕不表示這「德」是從他的身上自己冒出來的。

老子在《道德經》舉例說,當大海低下於江河的時候,所有江河的水就會流向大海。「道、泛生者」的「德」流在人身上,也是這樣的,你越謙卑越分享,你就得到越多,但如果你私藏了「德」而不分享給別人,你就會完全沒有德。

 

第三九章

第一句

上德不德,

那「上等的『蒙賜道靈者』」,他們將自己所獲得的「道靈」,毫不藏私地「分享」給別人,而沒有「道靈」,

第三九章

第二句

是以有德;

因此「道、泛生者」自然會灌注更多「道靈」在他身上,因此他反而獲得了「更多、更豐盛」的「道靈」,成為他「洗淨重生活水」;

第三九章

第三句

下德不失德,

那「下等的『蒙賜道靈者』」,他們因為害怕失去「道靈」,而將自己所獲得的「道靈」,全都私藏在自己身上,完全不肯「分享」給別人,

第三九章

第四句

是以無德。

但是,當他們在心中拒絕「分享」的一念之間,他們不但拒絕了「道靈」培育萬物的所有能力,也徹底背棄了「道、泛生者」,因此他原本擁有的「道靈」便自然流回「道、泛生者」,他也因此不再擁有絲毫的「道靈」,而徹底失去「洗淨重生活水」。

 

所以說,人的「德」不是從人身上冒出來的,如果「德」是從人身上冒出來的,或人自己修錬之後冒出來的,那就是人自己的財產,誰也不能說你不分享就會沒有。

因此讀《老子道德經》時,在「道」和「德」的關係上,一定要先明白,人的「德」不是從人身上冒出來的,是「道、泛生者」依你的善量而自然注入的,這就是人的身上為什麼會有「德、道靈」的原因,明白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老子道德經》。